山西万泉县阎子疙瘩汉汾阴后土祠遗址之发掘


作者:太原山西公立图书馆,美国华盛顿福利尔艺术陈列馆编

出版时间:1933

出版社:太原山西公立图书馆

页数:100

相关书籍

西山万泉县阎子疙瘩即汉汾阴后土祠遗址之发掘
山西长子县志 第10卷
山西长子县志 第6卷
山西长子县志 第7卷
山西长子县志 第5卷
良渚 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
畺村丛书 汉泉乐府至玉斗山人词
白香山诗后集 新式标点 上
八十万年后之世界 理想小说
山阴县志 第2卷

简介

《山西万泉县阎子疙瘩汉汾阴后土祠遗址之发掘》由山西省图书馆、美国福利尔艺术陈列馆合作出版。本书围绕山西万泉县阎子疙瘩遗址的考古发掘展开,详细记录了此次发掘的成果,为研究西汉时期的历史、文化和社会提供了重要资料。1930年秋,双方依据合作协议开展发掘工作,此次发掘工作由董光忠等人负责,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大力协助。发掘前,团队对遗址周边进行了全面考察,但因遗址长期被耕种,地表仅见陶片堆积,且未发现分层灰土,难以确定系统发掘区域,故此次发掘带有试探性质。发掘工作从10月30日开始,至11月8日结束,期间共挖掘了多个探坑。

书中对出土文物进行了详细分类描述。砖类有多种样式,如方砖、长方砖,部分带有精美花纹和文字;瓦类包括筒瓦和扁瓦,筒瓦又分有字瓦当和花饰瓦当等,其花纹和文字丰富多样。陶器类有灰色、红色、黑灰色粘土与砂混合质等多种材质,器型有大缸、小壶等,还有大量陶片。此外,还出土了石器、铜器、铁器、蚌器、骨器等,种类繁多。同时,书中对遗址附近的地形和地质进行了分析,探讨了地层的形成原因,认为遗址地层可能是在梯田表面形成,且灰坑可能是垃圾坑。此次发掘虽未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,但出土的丰富文物仍为研究西汉时期的建筑、工艺、宗教信仰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,对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