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舌诊
作者:北京中医学院诊断教研组编
出版时间:1963.06
出版社: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
页数:66
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望诊的一部分,历史悠久。《内经》提出舌与内脏生理病理相关理论,如“心开窍于舌”等。后汉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中依据舌苔变化判别疾病预后和治法。元代杜清碧编的《敖氏伤寒金镜录》是现存较早论舌专书,明代后舌诊得到广泛应用,清代有更多舌诊专著和研究。其发展得益于历代医家经验总结,当前对其整理和发掘也很重要。
中医看病重视舌苔变化,舌和苔诊断意义不同。舌的病变与人体整体相关,可与全身情况相互印证,反映气血变化,对诊断真寒假热等病症有重要意义,舌尖还可反映心肺病变等。
舌苔由脾胃之气蒸化体内浊气形成,受人体内部寒热虚实影响。观察舌苔有无、厚薄、色泽、润燥等变化,可判断病情属表属里、邪正虚实、病情发展趋势及寒热轻重等。舌和苔相互关联又各有重点,察舌必察苔,察苔必察舌。
病人张大开口,伸舌呈平形,舌尖略向下弯,观察舌苔有无、厚薄、色泽、润燥等,必要时可刮苔或揩苔,刮苔适用于坚实厚苔,揩苔适用于浮薄松苔。
光线要充足、无色,避免影响舌苔颜色判断;饮食可改变舌苔形色,需注意;某些食物和药物可染苔,应加以区分;舌伸姿势要正确,呈扁平形,避免颜色加深影响判断。
需具备中医理论基础,掌握舌诊精神实质,多观察正常人舌苔以知常达变,诊察时要结合全身症状。
正常人舌呈淡红色,有病时舌色变化可反映气血寒热、阴阳盛衰等病情。如淡白舌主虚寒,淡白湿润舌主阳虚血少、水湿潴留,红(绛)舌主热邪入营、阴虚阳亢等,不同舌色及形态变化各有其主病和治法。
舌体病变有全身性和局部性之分,严重时多表示内脏有严重病变。肿胀舌成因多样,主病包括阳虚停湿、血热上壅等;瘦瘪舌主阴阳气血皆虚或火旺津枯血燥;短缩舌可因寒凝筋脉、气血俱虚等所致,主病不同治法各异,其他舌体异常如强硬舌、痿软舌等也各有其特点和主病。
包括苔的分布、有根无根、增长消退、润滑干涩、裂纹、腐腻粘等方面。苔分布异常可反映肠胃或邪在上焦等情况;有根苔多为实证、热证,无根苔多为虚证、寒证;苔的变化可体现邪气盛衰;滑苔主寒湿,干涩苔主燥热或阴亏液耗,裂纹苔因干而裂多为外感热病伤津,腐苔为浊邪内聚、胃阳有余,腻苔提示体内有痰饮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