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代长城考


作者:寿鹏飞撰

出版时间:1941

页数:59

相关书籍

唐代日人来往长安考
历代石经考 3
历代日食考
历代建元考
历代石经考 2
中国历代征兵制度考
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
殷礼在斯堂丛书 历代山陵考
历代石经考 1
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

简介

1. 周朝长城

齐国长城

始于春秋时期,西北起于平阴县,经泰山北至密州,是诸侯为防御而筑,当时城与塞有别,其作用为界分地域。

楚国长城

楚长城位于楚国方城,缘河经太山千余里至琅琊入海,是诸侯抵御北方戎狄而建,当时长城建设已具一定规模。

魏国长城

魏国长城有西长城和河南长城,西长城在今陕西北部,与秦、赵等国相邻,用于防御他国入侵;河南长城在今河南西部,以防北方。

燕国长城

燕长城自造阳至襄平,沿南易水而建,是燕国与他国的国界,当时燕国以此抵御外敌,燕长城在今河北北部及辽宁部分地区有遗址。

赵国长城

赵长城有三段,南境长城在今河北南部,中部长城起于今河北蔚县,经恒山山脉至山西原平,西部长城在今山西西北部,与秦、魏等国相邻,用于防御和界定国界,其建筑风格和走向与周边地形相结合。

2. 秦朝长城

昭王时期长城

昭王时秦始筑长城,位于西北地上郡,是秦为抵御匈奴而建,此前秦未与胡接,得地后先固边防,其西端可能在今陕北,具体位置难以确定。

始皇时期长城

始皇时长城在昭王旧塞基础上扩建,起于临洮,至辽东,因河为塞,利用地形,堑山堙谷,工程浩大,新筑部分多在燕、赵旧长城以北,秦长城是秦统一后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。

3. 汉朝长城

武帝时期长城

武帝时在秦长城以北筑城障亭燧至朐衍,东起五原,西至居延海,长千余里,是汉为防御匈奴而建,其规模宏大,工程艰巨,当时汉朝国力强盛,积极拓展边疆防御。

其他时期长城

光武帝时对部分长城进行修缮,因旧城而建,加强了边防。

4. 北魏、北齐及隋代长城

北魏长城

北魏长城上起上谷,西至河曲,长二千里,在今山西、河北北部,其建筑特点和战略意义是加强北魏边防,巩固统治。

北齐长城

北齐长城多次修筑,天保三年起自黄栌岭北至平城,天保六年起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,天保八年于长城内筑城,天统元年自库堆东距海二千里筑城,其分布于今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等地,北齐修筑长城旨在防御北方游牧民族,保卫领土安全。

隋代长城

隋承齐魏之后,开皇三年、五年、大业三年多次修筑长城,西起榆林,东至紫河,长三千余里,隋代长城修筑是为了统一后加强边防,应对北方边患。

5. 唐宋及元胡时期长城

唐代长城

唐初兵威远及西域,贞观五年高昌王建武所筑长城是因与唐关系变化而建,此后唐朝因疆域辽阔,边防稳固,未大规模修筑长城,唐长城反映了当时唐与周边政权的关系。

宋代长城

宋虽定中原,但未恢复失地,长城修筑工事多在内地,为防御北方辽、金等政权,是宋采取的防御性措施,反映其守势战略。

元胡时期长城

元胡游牧民族,不重视城郭,未大规模修筑长城,其统治方式与长城防御理念不符。

6. 女真金代长城

明昌新城

金大定年间筑,西起静州,东至黑龙江省布西县,沿今内蒙古、黑龙江省境,是金为防御蒙古而建,其地理位置重要,是金代边防重要设施。

明昌旧城

在明昌新城之北,自布西县又扎赉特旗至泰来县,沿嫩江流域,金代长城修筑体现了当时金与蒙古的地缘政治关系。

7. 明清时期长城

明代长城

明代长城东起山海关,西至嘉峪关,分设九边重镇,外边长城沿北齐天保年间旧筑,中路多沿北魏旧筑,西路沿隋代旧筑,又有内边、内三关长城等,多次增修加固,工程持续时间长,是明代边防核心工程,体现了明代对北方边防的重视。

清代长城

清康熙时曾有修筑,起山海关至凤凰城,后又有变迁,如成化年间于辽东修筑长城,清代长城修筑与当时的政治、军事形势相关,反映了清王朝对边疆防御的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