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中金石种类丰富,包括碑刻、瓦当、造像等,其文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,能够反映各朝代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的情况,且金石文字可与史书相互印证、补充。 各朝代金石详情 秦代 峄山碑:宋淳化四年(993 年)据徐铉摹本重刻,在西安府学。原碑秦始皇二十八年(前 219 年)立,传为李斯篆书,内容颂扬秦始皇废分封、立郡县等功绩。原碑文字有部分缺失,与宋晏袤所记字数不同,且在明代中断。碑文中一些字的写法有特殊之处,如 “囿” 作 “囿”、“窥” 作 “窥” 等。 其他:还有一些秦代金石,如瓦当等,共 13 种,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。 汉代 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:永和二年(137 年)八月立,在镇西府城北关西。碑文记载敦煌太守裴岑率本郡兵三千战胜匈奴呼衍王的功绩。字体为隶书,部分字的写法有特色,如 “国” 字作 “国”,与其他碑刻有所不同。 杨孟文石门颂:建和二年(148 年)中立,在石门。文中提及杨孟文开通褒斜道之事,歌颂其功绩,字体为隶书,书法艺术价值较高。 西岳华山庙碑:有多个版本,如 “长垣本”“华阴本”“四明本” 等,原碑已毁,碑文记载华山祭祀等内容,书法为隶书,是汉代碑刻中的精品。 仙人唐公房碑:年月不清,在城固县唐公房乡。碑文讲述唐公房成仙的传说故事,字体为隶书,反映当时的民间信仰。 其他:汉代还有诸多金石,如 “鄐君开通褒斜道碑”“曹全碑” 等,各有特点,分布于不同地区,为研究汉代历史文化提供丰富资料。 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瓦当:有 “延年”“千秋万岁”“长生未央” 等多种文字瓦当,在郃阳县等地,共 15 种,体现当时的建筑装饰风格和文化内涵。 晋代金石:如 “广武将军□产碑”,建元二年(344 年)十月立,在宜君县,字体为隶书,对研究晋代军事人物有一定价值。还有一些晋代金石,虽记载简略,但也为当时历史研究提供线索。 北魏金石:“曹天度造九层石塔记” 等,其中部分碑刻字体为魏碑体,风格独特,对书法演变研究有重要意义。 北周金石:如 “豆卢恩碑”,保定四年(564 年)九月立,在咸阳县洪渎原,字体为楷书,记载豆卢恩的生平事迹。 隋代 苏孝慈墓志:开皇十七年(597 年)二月立,在乾州上官村。志文楷书,记载苏孝慈的生平、官职等信息,书法严谨工整。 舍利塔铭:开皇四年(584 年)九月立,在西安府城北雷神原,字体为楷书,与佛教文化相关。 其他:还有 “贺若谊碑”“李使君碑” 等,分布于不同地点,反映隋代社会的多个方面。 唐代 九成宫醴泉铭:贞观六年(632 年)立,在麟游县。魏征撰文,欧阳询书丹,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,书法艺术精湛,是楷书典范之作。 昭仁寺碑:贞观四年(630 年)十月立,在长武县。朱子奢撰文,书法风格古朴,是初唐碑刻代表之一。 孔子庙堂碑:武德九年(626 年)十二月立,在西安府学。虞世南撰文并书丹,记载孔子的功绩及唐初对孔子的尊崇,书法温润典雅。 三藏圣教序记:有多个版本,如褚遂良书、怀仁集王羲之书等,分别立于不同年份和地点,与佛教文化传播有关,书法各具特色。 其他:唐代金石众多,如 “房玄龄碑”“褚亮碑”“李靖碑”“阿史那忠碑”“王居士砖塔铭” 等,各碑刻在书法、内容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,从不同角度反映唐代政治、文化、宗教等方面的情况。 五代(后唐、后晋) 后唐:“李彝谨墓志”,长兴三年(932 年)立,记载李彝谨的生平事迹,字体为楷书,对研究后唐历史人物有一定价值。 后晋:“广慈禅院牒”,天福六年(941 年)八月立,在香城,字体为楷书,与佛教寺院事务相关。 金石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关中金石为研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,可证经补史,纠正史书错误,其文字内容反映各朝代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宗教等方面情况。金石上的书法艺术体现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,具有极高艺术价值,对书法研究与传承意义重大。众多学者对关中金石进行研究,相关著述丰富,推动了金石学的发展,使其成为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学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