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凉山志 上


出版时间:1933

页数:162

相关书籍

清凉山志 下
绘图警世暗室灯 上
山西一关县志 第6册
山西一关县志 第1册
武夷山志 卷22-24
武夷山志 卷20-21
武夷山志 卷6-9
同州府志 文徵录 上中
同州府志 卷26 上
详注聊斋志异图咏 上

简介

《清凉山志》是一部关于五台山(清凉山)的志书,详细记载了五台山的地理风貌、历史文化、佛教传承等方面的内容,为研究五台山的历史、文化、宗教提供了丰富的资料,对于传承和弘扬五台山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。

五台山的概况与意义

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

五台山位于中国中部,地跨四县,周五百余里,左邻恒山,右接天池,北起龙行,南至太行,其山形独特,五峰耸立,宛如五方之佛座,周围环绕着众多秀丽的山峦,山谷深邃幽静,景色迷人。这里气候寒冷,即使在炎夏也清凉宜人,因此得名“清凉山”。山中泉水清澈,物产丰富,花草繁茂,自然景观十分优美,如诗如画的景色使其宛如人间仙境。

佛教圣地的地位与影响

五台山是佛教圣地,传说从往昔以来,就有众多菩萨和圣贤在此修行。自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,五台山便开始兴建寺院,历经各代不断发展,至唐代达到鼎盛。这里是文殊菩萨的道场,文殊菩萨以其智慧和慈悲闻名,吸引着无数信徒前来朝拜和修行。历代帝王多有崇建,如北魏孝文帝、唐太宗、武则天等,都对五台山的佛教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,使其成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中心之一,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文殊菩萨的事迹与功德

菩萨的身世与名号由来

文殊菩萨过去世是龙种上尊王佛,现在世则化现为菩萨,协助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。其名号“文殊”或“曼殊”,意为妙或妙吉祥,象征着菩萨的智慧和功德圆满。他出生于印度舍卫国的婆罗门家庭,具有种种殊胜的相好和神通。

菩萨的功德与行迹

文殊菩萨智慧超群,辩才无碍,常以各种化身在世间度化众生。他曾在雪山为五百仙人说法,使其皆得成熟;又在不同的佛国世界供养诸佛,修行菩萨道。他的行迹遍布各地,如在五台山显化,引导有缘众生走向解脱之路。菩萨的功德无量,能使众生消除业障,增长智慧,获得解脱。

五台山的灵迹与胜景

五峰奇观

五台山的五峰各具特色,东台望海峰,可观云海日出;西台挂月峰,明月高悬时景色清幽;南台锦绣峰,繁花似锦宛如锦绣;北台叶斗峰,海拔极高,是五台山的最高峰;中台翠岩峰,岩石翠绿,景色秀丽。每座山峰都有其独特的魅力,吸引着众多游客和修行者前来观赏和修行。

神奇的泉、池、塔等

山中还有众多神奇的灵迹,如那罗延窟内风气凛冽,时有冰或灯光出现;马跑泉、龙泉等泉水清澈甘甜,源源不断;明月池夜见皎月,宛如仙境;竹林舍利塔珍藏着舍利,闪耀着神秘的光芒。这些灵迹不仅增添了五台山的神秘色彩,也成为信徒们朝拜和修行的重要场所。

五台山的寺院与高僧

众多寺院的兴衰变迁

五台山寺院众多,历史悠久。其中,大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,是五台山最早的寺院之一,历经多次重修和扩建,规模宏大,建筑壮丽。还有殊像寺、塔院寺、菩萨顶等寺院,各具特色,建筑风格融合了汉、藏等多种文化元素。这些寺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兴衰交替,见证了佛教在五台山的发展历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