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佛教文学与美术
出版时间:1938.11
出版社:上海佛学书局
页数:92
本书为《中国佛教文学与美术》,属佛学讲义第七种,系统梳理中国佛教文学与美术的发展脉络,展现佛教与中国文化在文学、艺术领域的融合与演进。
书中先述佛教文学起源,东汉至西晋的翻译文学为初始阶段,安世高、支娄迦谶等译经奠定基础,道安、鸠摩罗什等推动论著创作,使佛教义理渐入中土。南北朝至隋唐,佛教文学兴盛,翻译规模扩大,玄奘西行取经并翻译经典,影响深远;同时出现大量佛教诗歌、文集,如庐山慧远等僧人的诗作,以及道宣、法琳等的撰集,体现宗教与文学的深度结合。宋代以降,佛教文学趋向世俗化,居士文学兴起,如苏轼、白居易等文人作品渗透佛理。
美术部分,从魏晋造像讲起,南北朝时石窟艺术兴起,云冈、龙门石窟展现北魏风格,隋唐造像融合中外,工艺精湛,吴道子、杨惠之等名家辈出,壁画与雕塑盛极一时。宋代后佛教美术渐趋程式化,但民间工艺仍有传承,元代受藏传佛教影响,梵式造像流行,明清则延续传统并渐显衰落。
全书以历史为脉络,结合具体译经、论著、雕塑、壁画案例,揭示佛教对中国文学(诗歌、散文、小说)与美术(造像、绘画、工艺)的深刻影响,展现佛教艺术从输入到本土化的历程,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与艺术交互关系的重要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