琼崖志略
作者:许崇灏著
出版时间:1947.04
页数:106
《琼崖志略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瓊崖(海南岛)的地理、历史、经济、居民、民族关系及治理等方面的情况,是了解该地区的重要资料。
在地理方面,其位于南海,经纬度独特,与周边岛屿和大陆城市位置关系重要。全岛面积近十万平方公里,地形以山地、平原为主,中脊梁山山脉纵贯,五指山海拔较高。气候属热带,温暖湿润,四季差异小,年温差不大,适宜热带作物生长。河川众多,南渡江、昌化江等为主要河流,虽有航运和灌溉之利,但部分河流受地形、气候影响,存在水患和航运阻碍。沿海港湾如榆林、清澜等,是重要的海运枢纽,在交通和经济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。
历史上,自汉武帝元封元年设珠崖、儋耳郡起,历经多朝变迁,行政区域不断调整。长期以来,因地处偏远、交通不便,被视为化外之地,但随着时间推移,其在国家政治、经济格局中的地位逐渐提升。
经济状况复杂多样。农业是传统产业,主要种植水稻、椰子、槟榔等作物,耕地面积可观且不断增加,但受自然因素和生产技术限制,发展面临挑战。渔业资源丰富,渔民众多,捕捞和养殖为重要经济来源,但捕捞方式和加工技术有待改进。畜牧业以牛、猪、家禽养殖为主,因市场、疫病等因素,发展起伏不定。商业贸易受交通和市场影响,与内地和海外贸易往来频繁,但存在贸易逆差,进出口商品结构反映出当地产业特点和需求。
居民包含汉族和黎族等民族。汉族语言文化多样,风俗传统与大陆有渊源且具地域特色。黎族人口众多,起源神秘,分为生黎、熟黎,在语言、服饰、居住、婚姻、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有显著差异,他们保持着独特的部落和封建领主统治形式,经济生活以农耕、畜牧、狩猎为主,较为贫困,文化教育水平较低。
历代治黎政策历经征剿、招抚同化等阶段,但成效各异。近代以来,政府采取设立学校、建设公路、发展农业、改善医疗等措施推进黎苗开化工作,并调整行政区划,加强治理,但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。作者深入分析现状后提出,治理琼崖应加强组织管理,打破传统社会结构,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,实施特殊教化,消除民族隔阂,开展大规模建设,促进地区繁荣稳定,这些观点为研究和治理琼崖提供了重要参考。